2013-05-19

相處的發音練習

下午和東洋及韋侖吃飯的時候,
發現韋侖的“冷”會發成“ㄋㄥv”、“熱”會念成“樂”。
因為聽起來實在太打擾了,
就很努力的想要把他的發音矯正回來。
但經過了約莫十幾分鐘不斷的在樂熱樂熱樂熱之間纏鬥
韋侖還是沒有辦法感受到 ㄌ和ㄋ聽起來的差異,

在學習法文發音之初,也常常必須為了細微的變化不斷的練習聽和說。
法文的B和P、T和D幾乎是同學剛開始最不容易分辨的。
一個音用到的是口腔前面的發音,聽起來聲音短促有力,
一個則是靠接近喉嚨的力道,聽起來悶軟溫柔。

教導發音老師為了讓學生聽懂其中的差異,
不但在教材使用注音符號讓學生透過熟悉的方式去模擬口腔的變化,
更多的是不斷的聽與說。
尤其是聽,
只有聽懂其中的差異,
才有可能在練習的時候去改變發聲的位置去嘗試達到正確的發音。

而不能體會,
正是某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個很大的痛苦點。
老師雖然已經瞭解問題的癥結點,
在旁不斷的叮嚀和提供一堆方法告訴學習者如何改進,
但就學生而言,
母語的背景不一定有提供相對應的經驗可供參考。
唯有透過時間和不停的練習,
有一天豁然開朗的同時也就是學會了的時候了。

而身為師者,
遇到這種狀況,
除了盡力提供協助,
可能更重要的是要把對學生的偏見先排除。
屏除“是學生不願意學”的想法,
接受有些學生天生就是學習的比較慢,
但有一天總會學會的。

前幾天室友在看港劇,
有一段劇情讓在旁邊玩手機的我突然有了點新的觸動。

劇情大意是一對關係不好的父子必須在一起共事,
周邊的人知道爸爸一向不能接受兒子的個性,
於是用盡心機的演出一場戲想要逼爸爸跟兒子有更多的相處機會。

老練能幹的爸爸當然一眼就看破眾人的心思,
抗議道:你們都老想我接受他,但他為什麼就不能接受我呢?

人與人的相處之中,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辦演師者的角色,
我們總有想法和生活經驗想要讓他人瞭解自己。

比方我,現在就在扮演著分享自己的體會的角色,
是灌輸、是教導或者販售。
買不買單是一回事,
總之當你閱讀到我的文字的時候我大概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沒有要證明比誰厲害。
只希望也許你可以透過這些經驗來瞭解、接受我這個人的想法。
(是說你不想接受我也無可奈何╮(-_-)╭ )

不過在這樣的經驗當中,我們很常忘記了,其實別人有拒絕接受的權利。
忘記了其實是我們沒有接受“不想接受這樣的你”的對方。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人生經驗,
一下子逼迫別人去接受自己的想法是很不尊重對方的行為。

有時候常常覺得自己的爸媽怎麼都不了解我呢?
成長背景不一樣、觀念當然也不一樣阿?為什麼老是不能接受我生活的方式呢?
但常常我也忘了,
爸媽的人生經驗我們並沒有經歷過,
那些養成他們觀念的點點滴滴都是他們人生的體驗,
或許他們曾經是青少年曾經是孩童,
但在人生的歷練上有更多的事情養成他們的生活方式。
而我也並不認同也不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不是嗎?

情人、同事之間也常常會有類似的問題。

也許有的時候,我們試著想一想,不能體會的對方,
其實也是非常辛苦的。
因為他們也是在一個學習的過程,
不斷的聽與說之中找到一個適當的方式,
和你溝通、和你磨合。

那天我突然想起“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雖然他可能是歷史上的一個笑話,
但如果在生長得環境中他完全沒有受過飢餓,
他又如何能體會百姓的心情呢?

把他當成笑話的人們,
某種程度上可能對他也太過苛刻了。



沒有留言: